砥砺奋进七十载 同心筑梦谱华章

2022/12/08
来源: 人民网

70载栉风沐雨,70载艰苦奋斗,70载沧桑巨变。

1952年11月,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,地处广西北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,这是全国最早成立、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。

70年来,在党中央的领导下,融水苗族自治县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图强、艰苦创业、砥砺奋进,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融水各族人民锐意进取、埋头苦干,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,谱写了苗乡大地繁荣发展的新篇章。近年来,融水先后荣获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”“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”“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”“中国最佳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”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“全国卫生县城”“广西特色旅游名县”“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”等称号,享有“百节之乡”“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”的美誉。

综合实力大幅提升 经济实现跨越发展

自治县成立之初,融水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,百废待兴,基础差、底子薄,经济发展缓慢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融水各族人民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自治区、柳州市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,团结一致谋发展,齐心协力搞建设,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,大苗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。

2021年,融水地区生产总值达142.79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.23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24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00元。2016年至2018年,连续三年荣获“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”称号。

2

农户采摘新鲜蘑菇,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。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

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,是融水典型的山区县特征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.16%,境内有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素有“杉木王国”“毛竹之乡”之称。近年来,融水立足丰富的森林资源,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采取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发展林药、林菌、林禽等林下经济建设,仅2021年面积达80.26万亩,完成产值16.13亿元。打造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、示范园、示范点274个,全县共有有机农产品28个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。

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。近十年来,融水全力推进工业振兴,加快工业产业集群集约集聚发展,大力发展木材加工、清洁能源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,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74.8亿元。目前,入驻融水的木材加工企业达400多家,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40家,年产生态板材超80万立方米,产值达55亿元。香杉板材加工行业连续两年年产值超50亿元,成为融水影响其他行业最广、覆盖从业人口最多的主导产业。

为了更好地筑巢引凤,融水2021年完成了工业供地502亩,标准厂房建设面积5.8万平方米,推进融江食品螺蛳粉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,冠宇活性炭等项目加快建设,万佳木业、红杉树木业、飞鹰硅业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,九元山一期、摩天岭、梓山坪风电项目并网发电,全县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8家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74.8亿元。

融水民族风情浓郁,旅游资源丰富,是桂北山水生态乡村民俗旅游、柳州市乡村旅游集群的主要组成部分。融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,全力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,全域旅游格局突显,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、广西特色旅游名县、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,现有国家AAAA级景区5个、AAA级景区7个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。十年来,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789.34万人次、实现旅游消费476.77亿元,年均分别增长23.91%和40.23%。

基础设施日益完善 城乡变化翻天覆地

由于自然条件差、经济基础弱,地处偏僻封闭的大苗山区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曾是广西生存环境恶劣、贫困人口多、贫困面广、贫困程度深的地区之一,一度被视为穷乡僻壤,是老少边山穷的代名词。

苦熬不如苦干,自治县成立以来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融水各族人民凭借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和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勇气,战天斗地,改造自然,使大苗山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。

近年来,融水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,实施“以融江为轴线,南伸北充,重点向东,再造一个新县城”发展思路,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。2012年,融水全面启动水东新区建设,实施城市向东发展,如今一条条宽阔的城区大道交错纵横,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,水东新区华丽变身成为融水的新城区。截至2021年,融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.5平方公里,城镇化率提高到38.66%。不仅县城发展迅速,融水各乡镇也是多点“开花”,大浪、洞头、永乐也先后撤乡改镇,城镇化发展势头锐不可当。

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,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“先行官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融水高质量推动公路建设,投入约182.84亿元,建设97.25公里的高速路、352公里二级路、77公里三级公路、1177.86公里的乡村道路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。截至目前,该县公路统计里程2173公里,路网密度从“十三五”末的35.2千米/百平方千米提升至46.58千米/百平方千米。2018年获评全国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

当前,融水已有三江至柳州(融水段)、融水至河池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,融从高速加速推进,龙胜至峒中高速融水段前期工作已进入设计阶段。全县20个乡镇全部通水泥路、沥青路,198个行政村水泥路硬化率达100%,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,全县逐步形成路网布局合理、外通内联、通村达寨的公路交通格局。在融水,一条条焕发着勃勃生机的“生命线”,正贯通着大苗山区,激活着当地经济命脉,大苗山“天堑变通途”。

行走在大苗山区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上,路旁一栋栋洋楼矗立于山水之间,村民昔日“六柱三梁破茅房,几根木头搭张床”“屋外面下大雨,屋内下小雨”的窘境早已一去不复返。不仅如此,人畜饮水工程分布在千山万壑,一股股甘甜洁净的自来水,已流入万千百姓家,一盏盏电灯,照亮山寨群众新生活,学校、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了起来,大苗山区从贫瘠走向了富裕,从封闭走向了开放。

民生优先增进福祉 决胜脱贫推进振兴

悠悠万事,民生为大。融水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,坚持改善民生、增进福祉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。

近年来,融水以教育、医疗为重点的公共事业不断发展进步,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,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评估验收。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,医联体和医共体覆盖率达100%,群众看病更有保障。同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,完善基本养老、医疗保险制度,扩大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覆盖面,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,全力以赴稳就业保民生,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。

2

融水苗山梯田美如画。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

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。过去十年,融水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牢记“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、一个地区掉队”的殷切嘱托,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。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融水上下同心、尽锐出战,坚持精准施策、攻坚克难,全面打赢“四大战役”“五场硬仗”,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。2020年底,全县15.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、1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,融水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,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设、旅游扶贫模式、科技特派员组织管理工作荣获国家通报表彰。

奋进新征程,建功新时代,融水将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,按照乡村振兴战略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持续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提升乡村“形实魂”。

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汇聚团结奋斗伟力

融水县内居住着苗、瑶、侗、壮、汉等13个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占76.19%,其中苗族人口22.89万。自治县成立以来,融水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大苗山区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民族团结坚如磐石。

在推进全县民族团结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,融水不断强化宣传教育,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,加强“党建+民族团结进步”载体建设,汇聚“跟党走、促团结、助发展”的民心力量。累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5个,杆洞乡乌英苗寨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,树立了省际接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典型。

当地群众进行芦笙舞表演,庆祝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。王功孝摄

当地群众进行芦笙舞表演,庆祝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。人民网 王功孝摄

团结才能胜利,奋斗才会成功。融水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重要目标,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赢,累计打造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屯11个,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,自治区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个。同时,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,让各民族群众在致富路上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,并积极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“苗族系列坡会”“芦笙斗马节”成为民族文化节庆品牌,各族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,形成了团结和谐、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。(王功孝、龚祥友)

(责编:王功孝、许荩文)
标签: 筑巢引凤